找到相关内容291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权德舆诗歌创作与马祖洪州禅

    污染。若欲直会其道,平常心是道。何谓平常心?造作,是非,取舍断常,圣。经云:‘非凡夫行,非圣贤行,是菩萨行。’只如今行住坐卧,应机接物,尽是道。道即是法界,乃到河沙妙用,不出法界。”马祖认为,“造作,是非,取舍断常,圣”就是平常心,就是道。而道又在哪里呢?“只如今行住坐卧,应机接物,尽是道”。《五灯会元》里记载马祖亲受宗旨:“汝但随时言说,即事即理,都所碍。菩提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5961341.html
  • 准提神咒—常见问题集

    于一切法是起住义  ‘礼’字者,一切法无垢义。  智译云:于一切法是好义  ‘准’字者,一切法等觉义。  智译云:(相同)  ‘泥’字者,一切法取舍义。  智译云:(相同)  ‘娑[口*缚](...所得故,即得生灭。由生灭故,即得无垢。由无垢故,即得等觉。由等觉故,即得取舍。由取舍故,即得平等无言说。由平等无言说故,即得因、果、般若相应所得,以为方便,入胜义谛,则证法界真如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4866435.html
  • 戒律的现代意义

    那会有人说:戒律是佛制的,作为佛弟子唯有认真实行,而取舍的权利。其实也不然,《五分》中有随时毗尼与随方毗尼的规定,即佛陀在律中说:虽是我所制,余方不适合行者,不必行;虽非我所制,余方必须行者,当实行...一、认识戒律的重要地位  原始佛教僧团不设立权威的崇拜,也行政上的领袖,即使至高如佛陀,与弟子也只是一种师生关系,平等生活,并自称我在僧数,是僧团的一份子。佛陀对弟子们在修学上的教诫是:自依止,...

    济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0739660.html
  • 佛教中的神通

    求法也。 法取舍。若取舍法。是则取舍。非求法也。 法处所。若著处所。是则著处。非求法也。 法名无相。若随相识。是则求相。非求法也。 法不可住。若住于法。是则住法。非求法也。 法不可见闻觉如...佛教中的神通注:摘自《维摩诘所说经》--不思议品 而时。舍利弗见此室中有床座。作是念。斯诸菩萨大弟子众。当于何坐。长者维摩诘知其意。语舍利弗言。云何。仁者为法来耶。为床座耶。 舍利弗言。我为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73856467.html
  • 禅宗的休闲理论与休闲方式

    有为”、“无为”的想法而已。用禅宗法师马祖道一的话说,就是“造作、是非、取舍断常、圣”,用天皇道悟的话说,就是“任性逍遥,随缘放旷。但求尽凡心,别无圣解。”达到这一境界,一个人尽可以饿...与斤斤计较于何者为有,何者为空呢?在佛教禅宗看来,儒家的休闲哲学执着于礼乐、人间伦理等等,这是一种执着,而道家高标超越,以“”自诩,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执着呢?因此,禅宗强调,要达到“随缘人生”的境界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3956540.html
  • 我学佛二十多年的感悟

    几年后)就变化无常。心于“有境”取舍(身受心不受),于幻化境界自由自在。从而去掉了分别心、执着心,达到一无所求。 我们的这颗“心”因为它经历了若干劫的轮回苦难后,它太累了,所以只能养心、净心、歇心、...上、求字佛法, 在自然界中用心去感悟宇宙真理。从而自已心态中去掉了很多浮燥, 心态逐步转入了 "沉、静" ,观察无常。这个阶段主要是观察佛法、实践佛法。 (观照般若阶段) (三)、本世纪,我在工作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2240676751.html
  • 禅法与净土

      禅法与净土   专究自心,专仗佛力   言取舍者,此约究竟实义为难(难者,反诘向也)。不知究竟舍,乃成佛已后事。若未成佛,其间断惑证真,皆属取舍边事。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,何不许舍东取西,离垢取净之取舍,若参禅一法,则取舍皆非。念佛一法,则取舍皆是。以一属专究自心,一属兼仗佛力。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,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,则是误用其意。彼取舍,原是醍醐。而欲念佛者,亦不取舍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789887.html
  • 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

    莫污染。何为污染?但有生死心,造作趋向,皆是污染。若要直会其道,平常心是道。何谓平常心?造作,是非,取舍断常,圣。经云:‘非凡夫行,非圣贤行,是菩萨行。’只如今行住坐卧,应机接物,尽是...表达出来了,真理或道就体现在“造作,是非,取舍断常,圣”的没有污染的最平常、最具体的现实作用中,马祖称之为“妙用”,此心之妙用就是真如、法界、理、事,一切都可以在此心之妙用中圆融无碍,一切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0841870.html
  • 试论马祖道一禅师对中国佛教的建树

    道”。马祖道一禅师认为“造作,取舍断常,圣”就是平常心,而“道即上法界”,“道不属修。若言修得,修成还坏”。进而,马祖道一禅师强调“道即是心,不可将心还修;恶亦是心,不可以心断心。”在马祖道一禅师看来,人们只要取舍所执著莫受污染而显现本性,天真自然运作,就能体现“道”。因此,马祖道一禅师要求弟子们“只如今行住坐卧,应机接物,尽是道。”“……随遇著衣吃饭,长养圣胎,任运过时,更有...

    释纯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3142504.html
  • 从“平常心是道”到“吃茶去”

    、造作趣向,皆是污染。若欲直会其道,平常心是道。谓平常心,造作,是非,取舍断常,凡,圣。……只如今行、住、坐、卧,应机接物,尽是道……。”【引见《大正藏》卷五一,440a。】   从引文看来,所谓“平常心是道”,是指一种在日常生活的行、住、坐、卧当中,内心保持平静(造作、取舍)、平等(断常、凡圣),而不刻意修行的禅法。唐·宗密(780~841)《圆觉经大疏钞》卷三,也曾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5253433.html